第38章 魏忠贤和东林党(2 / 4)

,对于百姓民生并没有做什么好事。

他们虽然口口声声的喊着公正廉明、喊着振兴吏治、开放言路,革除朝野积弊,反对权贵贪赃枉法。

但是当他们自己上台了之后,做的依然是那些贪赃枉法的事情。

对官员用人唯亲,重用自己派系的人。

对朝廷的政令区别对待,如果是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就会拖延,如果是打压异己的就雷霆出手。

对百姓民生,更是贪得无厌、中饱私囊。

明朝末期,冰河时期,天灾不断。

大明朝廷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祸,很多百姓食不果腹、居无定所。

而大明朝廷的国库又是空虚不已,根本就没有银子和粮食能够拿出来赈灾。

不少官员提出的赈灾事宜都被东林党人士给阻拦了下来。

因为一旦赈灾,朝廷就肯定会让他们这些官员们募捐,甚至会克扣他们的俸禄而用来赈灾。

根据统计,被东林党人士给阻拦下来的赈灾一共高达五百六十三次。

东林党代表江浙商人、地主豪强的利益。

所以他们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。

取消、降低东南方向的海外贸易税矿税、盐税等。

而这些赋税收入,本是大明王朝的国力根本、才是大明王朝国库赖以生存的存在。

要知道,种地能够赚几个钱。

而且那个时候还碰上了连年天灾,能够不饿死就不错了,哪还有粮食用来缴税呢。

但是江南地方的富商们就不一样了。

江南地区向来都是鱼米之乡,而且那边手工业发达,农业根本就不知支柱产业。

不管是工商业还是手工业或者是矿业等,在江南地区都是极为发达的。

并且江南地区有海上贸易,始终都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生高额赋税。

当时,江南地区的工商税和盐铁税、贸易税等税收,是大明王朝所有税收里面的大半。

甚至可以,富庶的江南地区养活了大明朝廷。

而代表江南地区的东林党人士却要求朝廷减少、甚至是减免对江南地区的赋税。

因为东林党人士要么有自己的家族在江南,要么就是和江南地区的富商相勾结。

朝廷对江南征重税,就等于是在减少这些东林党人士们的利益。

而一旦朝廷对江南地区减少赋税,那他们的利益就会上升。

所以,这些东林党人士不断地向朝廷施压,以减少江南地区的赋税。

而江南地区赋税的减少,却流进了这些东林党人士们的腰包。

大明王朝的国库日渐空虚,到了后面甚至连军队的粮饷都发不出来。

大明朝廷的赋税一直都是根据地方来定的。

像西北的贫瘠地区收的税就少,而江南的富庶地区收的就多。

但是在东林党的推动之下,江南地区收的税减少,而这部分税后就全部转嫁到了其他的贫瘠的地区了。

其他地方本就贫瘠,甚至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朝廷拨款救济的。

被东林党人士这么一搞,没有朝廷的拨款不,还加重了赋税。

本来饭都吃不饱,再加上连年重税。

所以就直接促成了当地百姓的暴动,甚至是直接揭竿而起。

明末的百姓暴动,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,可以是东林党人士间接给推动的。

甚至可以,大明朝廷的灭亡,跟正直的东林党人士是有着绝对的关系的。

魏忠贤这个九千九百岁的太监在后世有人骂也有人挺,至少魏忠贤没有动百姓们的蛋糕。

但是东林党这些人就是被后人给骂惨了,而且完全是一边倒的骂。

可见,这些号称公正廉明的东林党对大明朝廷的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