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五章 大明军制的弊端!募兵制与世兵制的碰撞!李景隆的“仁”。(3 / 9)

啊,那不行,今天必须好好给他上一课。

李逍拱手道:“太上皇,臣这并非是募兵制也并非是义务兵制,而是两相相结合推出的全新募兵制,正适合眼下的情况,臣以为不适合改,就该这么继续执行,逐渐推广。”

此言一出,大家都略微惊讶。

还得是国师啊,还得是你啊,其他人哪敢跟太上皇犟嘴,还是太上皇最引以为豪的制度。

“哦?”朱元璋没有动怒,“来听听?”

李逍道:“太上皇,臣直,你不会生气吧?”

朱元璋一笑:“咱有这么心眼吗?但无妨,保证不生气。”

“那我就直了。”

李逍笑道:“其实宋朝的募兵制臣以为,没有任何问题,当兵吃粮,职业军人,战斗力是一定能得到保障的。问题在于他募兵的对象有问题,大多都是来源于灾民、流民、囚犯、地痞。因为当兵的社会地位太低了,大部分人不愿意当兵。大宋建立之初,朝廷认为这些人是社会不稳定因素,解决这一隐患,同时解决兵源的问题,所以实行了特殊的募兵制,这才是导致宋朝出现了冗兵、冗官、冗费导致的积贫积弱的情况。”

朱元璋微微一惊,李逍居然发现了这个细节,这也是他前不久不断通读史才发现。

李逍一朱元璋的表情,就知道,他应该能理解这点,于是趁热打铁道:“太上皇,宋朝是不是所有朝代中农民造反最少的朝代?”

朱元璋点头道:“的确如此。”

李逍道:“这不正反面证明了,宋朝就是因为招募民间不稳定的因素来募兵这样一项制度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内农民起义的隐患,用冗兵消除社会安定的隐患。

这是一种矛盾转移的方法,十分高明,可惜用错了地方,千不该,万不该,不该用国家最关键的国防,来解决这个隐患!

这样做的结果是,士兵的数量却越来越多。在宋太祖赵匡胤之时只有十多万人,到了宋仁宗时竟达到了八十万之众。

可想而知,招募这些灾民、流民、囚犯、地痞,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,大部分都是混日子的,战斗力不强。

因为兵源差,就导致士兵地位低下,没有地位。这才导致有好男不当兵,好铁不打钉的法,就是传至宋朝。

而士兵是国家的基石,如果士兵的地位如此低下,一个国家想不完都难啊,咱们大明的军户制度,也有这个问题啊。”

一番话落下,整个场面都沉默了。

兵部的那些官员此刻还跪在地上,可却感觉不到膝盖疼痛,而是呆呆的着国师。

朱高煦也震撼住了,北平的士兵素质之强,他是知道的,因为北平的士兵地位好像的确要高一些,待遇也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,这还是没变法前的情况,变法后就不更不用了,提升了好几个档次。但其他地方,的确是不行。

“有道理!”

朱高煦喊了一句。

“.”朱棣瞪了朱高煦一眼,示意他闭嘴。

朱元璋思虑万千,许久才开口道:“李逍,你的意思是,咱大明的卫兵制不行,咱大明的士兵地位低下?”

李逍笑道:“刚才方尚不是了,跑到北平来的基本本上都是军户,这明军户是多么不愿意当军户啊,抛开国家层面来讲,在大明被划上了军户户籍,那可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。”

朱元璋:“.”

朱棣:“.”

朱高煦:“有道理!”

朱元璋:“????”

李逍向朱元璋:“大哥,你过不生气的哈。”

朱元璋按耐住不悦的心情,冷哼一声,道:“在咱大明当兵不好么?这可是铁饭碗啊,有吃有喝,不打仗的时候也安逸.算了,你接着,你能不能出个花儿来!”

李逍嘿嘿一笑,走过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