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 神龙变化(1 / 3)

螳臂 今钤 6296 字 2020-12-04

慈沾对于七说“善和,你可要受些苦了。”言罢,举起一桶滚烫的开水兜头向于七浇来,顿时,于七变得面目全非,啊的一声,载倒在地。

慈沾把于七搬到禅床上,拿一张破席子给于七盖上,然后走到院门前,打开了大门,高诵一声阿弥陀佛。

门突然打开,清兵吓了一跳,纷纷后退。待定睛一看,原来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僧,便又围了上来,喝问“于七可在里边?”

慈沾说“佛门清静之地,哪有什么于七于八?”

清兵将领说“少废话,给我进去搜。”清兵蜂拥而入。

搜到禅房的清兵大喊起来这里有个人。

清兵将领闻言,厉声问慈沾“老和尚,里面是什么人?”

慈沾说“是老衲的弟子善和,得了天花,活不了几天了。”

清兵将领命人进去看看,一个清兵小心翼翼走了进去,拉开破席子一看,一个猪头样的人躺在那里,只有进的气,没有出的气。吓得赶紧跑出来,说“不是于七。是个活死人。”

清兵撤走后,慈沾立刻用药把于七全身抹了个遍。于七在慈沾的调理下,慢慢复原。

经过这场浩劫,于七遁入空门,潜心修行。不知何时,华严寺的香火慢慢兴盛起来,寺中的和尚也越来越多。慈沾见弟子众多,便挑选些资质好的年轻和尚,教授少林拳法。

白天于七看着和尚们练习少林拳,晚上止不住心痒,便找慈沾去讨论拳法,慈沾和于七在禅房内比比划划,两人的功夫都大有长进。慈沾说,这是以武入禅,是很好的修行。

有一天,于七在院子里休息,偶然间发现眼前一只螳螂和一只蝉正斗得不可开交,于七来了兴致,抓了几只放到自己房间,仔细观察螳螂捕蝉的每一个动作,将它们进行分化研究,竟然悟出其中的五大诀窍轻、快、远、准、狠。他将螳螂的技击手法揉进于家通备拳之中,不禁有豁然开朗之感。

借鉴螳螂的进攻技术,于七的技击手法一下子丰富起来,他把这些手法总结为勾、楼、采、挂、黏、沾、贴、靠、刁、进、崩、打十二字诀。以这十二字诀为统领,于七演化出一套别出心裁的螳螂拳。螳螂拳与原有的通备拳相比,更富于连续进攻性,所谓“不刁不打,一刁就打,一打几下”就是讲的连环进攻,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,使敌无喘息机会。同时,其讲究正迎侧击、虚实相互、长短兼备、刚柔相济、手脚并用,更是使人难以捉摸,防不胜防。

于七琢磨出这套拳法后,与慈沾试手,慈沾难以应付,大惊,问“这是什么拳法?”于七大笑说“就算是螳螂拳吧。”慈沾大喜,遂与于七终日研磨,又将其中的一些招式做了修改,使之更适合实战的需要。

拳法成型后,于七便在寺内教和尚们练习。因和尚们都有少林功夫,于七便在少林功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,形成了华严寺外家风格的螳螂拳。所以,华严寺所传的螳螂拳,其外功是铁砂掌,内功是罗汉功。而于七自己所练的螳螂拳,则是以通备拳为底子的螳螂拳,也就是虞浩东家传拳谱所记载的通备螳螂拳。

听到这里,程虞恍然大悟,原来于七就是自己的祖师爷。他问虞浩东,既然于七在华严寺出家,而于家的幸存者在虞姬寨,这拳谱又是如何传到虞姬寨的呢?

虞浩东继续讲了下去。

当年于德福和戚老夫人、七嫂、于守经逃到虞姬寨后,七嫂等身上本就带了些细软银两,加上于德福善于农耕,一家人生活倒也无忧。于德福给老夫人买了一个丫鬟,减轻了七嫂的负担。于守经则在私塾读书,虽然戚老夫人说了,于家子孙决不到清朝为官,但书还是要好好读的,汉家的文脉不能丢了。本来,这于守经就长得文弱,不像他父兄喜欢舞枪弄棒,却好舞文弄墨,所以于七并不甚喜欢这个小儿子。但经历这场血的洗礼,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