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86章 难得的机会(2 / 3)

芯片的战争 飓有梗 5774 字 2019-12-28

这笔钱对于香江的商人来说,也是不小的钱,但是对于一个产业来说,也不算太大。只是他们热衷于炒楼花炒股票,对于集成电路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,没人看得上。

而外地厂商,像台湾、曰本、韩国就更加不屑一顾了。他们本地发展的比这还好。

随着详细了解,余子贤还了解到现在这个厂子还有长期贷款负债万,也就是说现在老板售价1000万,接手的人需要付出1万。这差不多也是近350万美元了。

这老板也太精了,500万美元的投入,现在还需要350万美元,难怪没人接手。

不过,余子贤还是想要!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。

此时的共和国有国家级集成电路引进项目——908工程。但是这个项目几乎成了一个技术引进的笑话。

而余子贤想走自己的途径。

当时为了治理散乱差问题,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,举办集成电路战略研讨会,提出“531战略”。即“普及5微米技术、研发3微米技术,攻关1微米技术”,并落实南北两个微电子基地。南方集中在江浙沪,北方集中在燕京。

1988年至1995年,在政策扶持下,共和国诞生了五家具有规模的国有半导体企业:江苏无锡华晶电子(原无锡742厂与永川半导体研究所合并)、浙江绍兴华越微电子(1988年设立共和国第一座4英寸晶圆厂)、申城贝岭微电子、申城飞利浦半导体(1991年设共和国第一座5英寸晶圆厂)、和燕京首钢NEC(1995年设共和国第一座6英寸晶圆厂)。

1990年8月,国务院决定在八五计划(1990-1995),半导体技术达到1微米制程,决定启动“九0八工程”,总投资20亿元。其中15亿元用在无锡华晶电子,建设月产能1.2万片的6英寸晶圆厂,由建设银行贷款。还有5亿元投给9家集成电路企业设立设计中心。

但实际结果是,由于官僚体系拖延,九0八工程光是经费审批就花了两年时间。然后从美国朗讯引进0.9微米制程,又花了三年时间。

九0八工程就是如此。而官僚体系在决策时,盲目追求技术先进,根本不考虑市场因素。

不过,这一点现在的余子贤没办法插手,所以无需多言。

在此之外,还有有一点,不管公私,只要是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引进先进技术,都不得不面临巴统禁运——这是欧美国家因政治因素而强加的给共和国身上的枷锁。

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起,共和国就被西方国家主导的“巴黎统筹委员会(简称巴统)”,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。

1994年巴统由于苏联解体而宣告解散,但是西方对于共和国的技术封锁并未停止。

1995年9月,包括原巴统17个成员国在内的28个国家,在荷兰瓦森纳召开会议,决定以控制武器技术扩散的名义,建立技术出口控制机制。

1996年7月,西方33个国家正式签订《瓦森纳协定》,民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:电子器件、计算机、传感器等九大类。军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22大类。共和国同样处于被禁运国家之列。

在电子领域,韩国、湾湾可以轻轻松松从欧美进口先进电子设备,而共和国大陆只能购买落后5年以上的淘汰技术。而韩国、台湾依靠电子产业优势,同样对共和国大陆进行技术封锁。如台湾官方禁止台积电等企业,到共和国大陆投资建设先进制程晶圆厂,禁止湾湾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设厂。即使设厂也只能投资落后湾湾一代的生产线。湾湾厂商通过合同约束,严厉禁止湾湾技术人员,跳槽到共和国大陆相关企业工作。

在各方面严防死守下,共和国企业要想获得先进技术,就变得非常困